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11 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
《风景园林》2023-11 | 220 Vol.30
专题: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城市的公园,公园的城市
郑曦
我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挑战,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生态文明时代,构建一个地球生命共同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所驱动的技术融合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城市空间特征。在此背景下,风景园林如何响应全球的环境挑战,并充分把握新技术带来的机遇?我们回首过去,可以发现公园曾经是城市中的一个独特存在,为工业化时代的都市提供了一个呼吸的绿洲,为所有人提供可以公平享用的社会空间场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公园不再仅仅是作为城市的补充或缓冲的绿色空间,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城市的形态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的趋势导致公园的角色和形态也在逐渐发生转变。
访谈
| 当代风景园林师的责任与挑战——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前任主席詹姆斯·海特教授专访
采访:张柔然 翻译:王钰 倪欢妤 校对:张一康
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环境、科技进步及越来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当前的风景园林师正在面临多重变化的责任与挑战,需要应对气候变化、食品安全、社区参与、健康与福祉、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新问题。2023年4月20日,借海特教授参加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国际风景园林前沿论坛暨4.18国际古迹遗址日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青年专业人员论坛这一机会,《风景园林》杂志有幸对他进行了专访,深入探讨当前风景园林行业的新责任与新挑战。
访谈人物:(澳)詹姆斯·海特
专题: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
| 首善之谋:北京西城区花园城市建设路径探索
陈朝晖 李帅 林宛婷
摘要:【目的】随着首都减量发展阶段的到来,为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即将开启“花园城市”转型。北京市核心区控规提出“将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成为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的花园城市建设是逐步完善并实现首善之区的必经阶段。【方法/过程】基于2018年至今西城区在落实核心区规划和城市精细化治理2方面的成效,结合区域特色,以问题为导向,科学系统地探索首都核心区花园城市创建路径。【结果/结论】围绕西城区的功能定位、绿色资源、百姓生活等方面,初步探索出“塑造大国形象核心精华”“提高特色功能区感知度”“打造优美舒适出行环境”“丰富绿色空间畅游体验”“强化城市生态韧性本底”“建设绿色数字生态文明”“构建全民参与共建体系”7项重点任务,为实现西城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园城市;北京西城;城市治理;环境提升
蓟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位置与西城区的范围关系
| 公园城市目标下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
王维奇 刘晨晖 陈延菲 张云路*
摘要:【目的】城市绿地开放共享是源于人民生活方式和休闲运动方式改变的深刻变革,落脚于服务公园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宏观思维和细节考量,没有充分发挥公园开放共享的最大价值,因此科学系统总结其核心要义并提出科学路径,对于各地政府的落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分析总结当前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各阶段所产生的问题,系统提出公园城市目标下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归纳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三大核心要义,即有温度的开放共享、有深度的开放共享和有维度的开放共享。同时从要义出发,分别从公园空间体系、产业、管理参与3个方面提出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路径。【结果/结论】为全国各地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使用和高效能治理,以及实现公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和指引。
关键词:公园城市;开放共享;核心要义;人民需求;城市业态;公众参与;科学路径
四方传导体系示意图
延伸阅读:
[1] 李凌月,李雯,王兰.都市企业主义视角下工业遗产绿色更新路径及其影响:废弃铁路蜕变高线公园[J].风景园林,2021,28(1):87-92.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演变背景下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
李云超 李雄 吴岩 王忠杰*
摘要:【目的】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演变视角,厘清高速城镇化阶段和城镇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中国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路径,分析当前公园绿地建设的可行模式,以助力公园城市建设。【方法】通过文献调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梳理了高速城镇化阶段的以地融资路径和城镇化发展中后期阶段的专项债融资路径的制度演变及公园绿地建设特点,并以2015—2020年成都市有关公园绿地建设专项债的发行文件为例,分析以地融资路径和专项债融资路径下公园绿地的建设差异及公园城市理念的适应性,分析公园城市理念下“场景营城、五态协同”策略与专项债融资路径的关系。【结果】1)以地融资路径与高速城镇化阶段相适应,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和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主导权,城市公园绿地随之高速增长。2)专项债融资路径是中央应对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的制度设计,本质上反映了对既有的、相对粗放的土地开发方式的认知深化,要求以更加精细化的模式对土地开发的长期经济效益进行预先安排和评估。3)专项债融资路径对公园绿地建设提出“项目自身平衡、长期多元偿债、项目捆绑实施、土地溢价偿债”的内在要求。4)公园城市建设理念要求进一步优化土地开发模式,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水平,增强城市的区域竞争能力,与专项债融资路径需要核算长期收支平衡的思路高度匹配。5)“场景营城、五态协同”策略将公园绿地从城市建设的配套基础设施转变为城市发展的绿色触媒,进一步释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公园城市理念及建设策略推动了公园绿地在生态、形态、仪态、业态和活态方面的转变,提升了自身“造血”能力,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与融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转化,适应当前的发展阶段,与专项债融资路径的特点和内在要求高度契合,是响应专项债融资路径及未来可能采用的其他新融资路径的有效抓手。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绿地;公园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地方政府专项债
以地融资路径下公园绿地建设流程示意
延伸阅读:
[1] 李雷,钟继涛.政府投资审批制度下园林建设程序中的问题探讨[J].风景园林,2012,28(1):88-90.
[2] 于光宇,吴素华,黄思涵,等.从“千园之城”到“一园之城”:深圳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编制思路与实践[J].风景园林,2023,30(4):69-77.
|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陈明坤 冯黎* 卢奕芸 骆小红
摘要:【目的】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富有诗情画意的花木之城,在“自古诗人例到蜀”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描写成都花木景观的诗词文本,挖掘花木诗词中的植物资源,提炼花木景观意境,对彰显成都花木诗词文化底蕴,营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借助文本挖掘分析软件Rost CM6,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326首描写成都花木景观的诗词文本进行词频分析,挖掘成都历史经典花木种类,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对花木诗词中的植物景观意境进行解析。【结果】成都花木诗词文本呈现出8个类簇,可归纳为梅林花海、海棠满园、牡丹花州、锦城芙蓉、蜀柳笼堤、绿竹绕宅、桃英逐水、翠柏掩寺8类植物景观意境。在此基础上提出花木诗词景观的场景表达路径:1)加强特色花木品种应用,延续花重锦城诗意画卷;2)探索花木诗词形意表达,增强公园城市诗意氛围。【结论】提供了“花木诗词文本分析—景观意向提炼—场景表达”的完整研究思路,为公园城市植物景观场景营建提供了指引。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城市;语义分析;花木诗词;植物景观;场景营建
花木诗词景观场景营建路径
延伸阅读:
[1] 王长松,邹文卉.想象的城市:南京诗词景观的塑造与网络结构[J].风景园林,2022,29(1):129-134.
[2] 吴潇,李鑫,赵炜.基于唐诗文本挖掘的关中地区人文景观格局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2):52-57.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上海市城市公园体系网络结构评价与优化路径
杨莹 刘颂*
摘要:【目的】在建设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城市公园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城市公园体系往往重点关注公园的类型全面性和规模承载力,对居民多元、复杂的需求重视程度不够,供需矛盾突出。考虑供需关系的城市公园体系网络结构分析,能够识别具有重要功能的关键节点,实现公共资源的精准配置,可为城市公园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城市公园与居民的供需关系为基础,构建上海城市公园体系社会网络模型,并对其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上海市城市公园重要网络节点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中心城区集聚的特征,且公园网络层级与公园等级存在错配。【结论】提出关注特定群体需求、提高服务效率,增加公园密度、提升服务水平,合理定位功能、优化公园配置等措施;发现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为推动城市公园体系均衡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城市公园体系;供需关系;复杂网络;空间布局;上海市
城市公园(P)和居住区(R)网络关系表达
作品
| 原型的解构与重构——雄安悦容公园桃花园设计
林箐 王向荣* 张诗阳 匡纬
在传统文化中,桃源是避世之地,是隐逸之所,但在今天的城市空间中,我们不可能去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园林。桃花园靠近悦容公园北部边界,不远处就是拔地而起的高层住宅群。虽然“结庐在人境”,但是“心远地自偏”,桃花园这样一个自然恬静、具有古典意境和田园气息的休闲空间能够令繁忙都市中的人们缓解疲惫、放松心神,从而体会到“武陵桃源”的真意。
桃花园的设计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诠释和转译,也是对景观原型的解构与在地重构。设计通过解构文本空间和情节,借鉴桃源图像的景观意向和要素,依据场地特征,重构关键空间和场景;以当代审美和现代材料,用写意的方式,创造具有现实意义的当代桃花源。桃花园试图以传统园林艺术之魂塑造当代园林之形,以此表达对中国文化经典的敬意。
桃花园是以传统园林艺术手法建造的当代园林
| 斯科尔平校园里的奇妙森林——城市、森林和校园操场的互相渗透
VEGA landskab 事务所
斯科平校园的奇妙森林项目重新设计了校园的操场,并将周围的树林也纳入了设计范围。改造前,操场布局较为传统,除了位于中心的多功能球场和2个篮球架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活动场地。新的设计方案由一条450 m长的大型环状路径构成,路径在校园和树林之间蜿蜒进出。这个大型的木质结构路径不仅仅是一条穿过树林的游线,而且还成为了界定空间的元素。传统式操场的中央运动场更有利于那些社交能力和身体素质较强的孩子使用,而新的设计打破了常规,引入了各种小型活动设施和各类游戏场地(包括咖啡馆、球类游戏、跳房子、树屋和用于玩“舞力全开”的户外显示器等)代替传统布局,参与这些活动既不需要很强的力量,也不需要太快的速度。轨道串联起所有不同的场地,它既是看台,又是攀爬架、平衡木和秋千架,在通往观察站和小径的路上,引导使用者一边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一边享受其中的乐趣。
场地与森林融为一体
研究
| 基于时空矩阵图析土地覆盖演变——以中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著:(意)丹尼艾勒·坎纳特拉 译:李佳琪 校:蔡佳秀
摘要:【目的】在快速城市化的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与土地覆盖演变是高度相关的。因此,图析土地覆盖的演变过程,从而探讨人类活动对城市系统的影响,并评估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至关重要。【方法】从空间和时间维度系统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的土地覆盖演变模式,以揭示土地利用政策对珠三角地区的空间影响,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结果】建立了一种利用R Studio、完全基于开放数据、通过时空矩阵在区域尺度图析土地覆盖演变过程的方法。利用开放的欧洲航天局气候变化倡议土地覆盖图和美国地质勘探局高程地图数据,分析了1992—2015年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珠三角的演变模式。通过在相对精细的时间颗粒度上来量化土地覆盖演变模式,揭示了珠三角不同地区对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各自变化强度与变化趋势。此外,低海拔海岸带的土地覆盖演变幅度较大,特别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风暴增强等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的影响。【结论】结果表明:2001—2002年,深圳和东莞土地覆盖演变幅度最大,2008年开始呈减小趋势;其他周边城市的土地覆盖年变化幅度具有更加稳定的特征。所提出的时空矩阵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三角洲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演变,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规划战略,以增强脆弱沿海地区的抗灾韧性。
关键词:土地覆盖演变;开源数据;图析;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欧洲航天局气候变化倡议土地覆盖图;R 语言
低海拔海岸带区域图
延伸阅读:
[1] 奈豪斯,熊亮,坎纳特拉.三角洲适应性转型: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J].风景园林,2019,26(9):8-22.
| “双碳”背景下中国风电景观的立地布局特征及类型
刘轶 曾琬莹 施雅蓉 王倩娜*
摘要:【目的】在“双碳”背景下,风电已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和类型,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出“风电景观布局要素”体系,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多环缓冲分析等方法,从自然、功能设备、人地实践3类要素分析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并选取地形地貌特征、周边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环境条件4个景观特征因子作为分类依据,遵循自上而下的多等级分类思路,系统划分中国风电景观类型。【结果】结果显示:1)风电景观立地布局呈多元化、区域性分布,部分区域存在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交叠等问题;2)风电景观可划分为山地、滨海等七大类,山地耕地、滨海林地等26子类。【结论】基于此,提出基于风电景观布局要素的机理与影响、基于风电景观类型的评估与对比、风电景观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3个拟开展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中国风电景观立地条件及类型等基础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拓宽了风电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研究边界,以期为未来风电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风电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支撑。
关键词:“双碳”战略;文化景观;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类型学
风电景观提取过程
延伸阅读:
[1] 王倩娜.新能源景观:后化石燃料时代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新领域[J].风景园林,2016,23(11):72-78.
[2] 黄昕珮,李琳.不同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概念及范畴辨析[J].风景园林,2017,24(3):123-127.
[3] 梅尔尼克,肖遥,葛韵宇.气候变化时代视角下的文化景观保护[J].风景园林,2016,23(11):79-94.
[4] 西蒙斯,李佳怿.景观和能源[J].风景园林,2016,23(11):22-40.
[5] 李正.《景观与能源: 为转型而设计》[J].风景园林,2016,23(1):14.
[6] 佛兰,阎姝伊.能源景观计划[J].风景园林,2016,23(11):41-53.
[7] 劳科曼,刘峥.利用扩展的城市代谢框架来设想未来的能源景观[J].风景园林,2016,23(11):54-71.
[8] 徐昉.碳中和背景下风能发展对景观规划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2,29(5):52-58.
[9] 徐文廷,林建群.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构成体系及类型研究[J].风景园林,2015,22(8):29-36.
[10] 贺鼎,卢丽娜,王晶,等.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景观特征识别: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9):99-106.
[11] 林轶南.英国景观特征评估体系与我国风景名胜区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2,19(1):104-108.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分析的城市生态空间碳汇能力综合提升
戴菲 江佩宜 文晨*
摘要:【目的】城市生态空间兼具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与多元生态价值。评估生态系统服务、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有助于揭示不同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武汉生态空间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制定差异化碳汇能力提升策略,以助力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方法】以武汉市为例,选取与城市生态空间自然基底相关的碳储量、生境质量、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5类模块,运用ArcGIS软件和InVEST模型分别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空间制图,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ping, SOM)聚类模型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着重考虑碳汇与4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关系。【结果】根据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分布区域与组合模式,识别出生态均衡簇、生态保育簇、游憩水源簇、水土保育簇、人居环境簇、生态脆弱簇6类,再根据碳汇发育程度划分为碳汇保育区、碳汇潜力区、碳汇稀缺区3类分区。【结论】基于碳汇能力提升重新审视生态系统服务簇,为分类、分区提升碳汇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碳汇提升;城市生态空间;景观规划;SOM 聚类模型;空间决策支持
单项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
延伸阅读:
[1] 刘颂,董宇翔,蒋理,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优化的生态空间划定及弹性分级策略: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8):86-92.
[2] 艾昕,兰亦阳,郑曦.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益的城市生态空间区划研究: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1):82-89.
[3] 吴隽宇,张一蕾,江伟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J].风景园林,2020,27(10):57-63.
| 高密度城区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评价——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兰强 黄瓴*
摘要:【目的】公共绿地作为公共健康基础设施与提供游憩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科学评价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尽可能全面把握游憩服务能力情况,可有效服务于高密度城区游憩服务供给的优化。【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梳理游憩需求理论,系统反演游憩服务应供给的功能,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度单体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全域公共绿地总体游憩服务能力及公共绿地之间的竞合关系。【结果】研究发现:1)个体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呈现“中心低四周高”的特征;2)总体服务能力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特征,并显现出“极核-组团-扇形-环带-散点”多模式综合的游憩空间结构;3)公共绿地之间不同的竞合关系形成了差异化的游憩服务供需模式与服务效益。【结论】从衡量标准、评估尺度、认知对象3个方面优化了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的评价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打造游憩网络体系、全力提升公共绿地的多维可达性、搭建多元游憩服务供给主体的协同供给平台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公共绿地;游憩需求;游憩服务能力;指标评价;竞合关系
游憩、游憩需求与游憩供给的关系
延伸阅读:
[1] 陈筝,孟钰.面向公众健康的城市公园景观体验及游憩行为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9):50-56.
[2] 李方正,宗鹏歌.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28(1):10-16.
| 景观特征评估方法的分类及应用展望
王鑫 唐孝祥* 白颖 徐应锦
摘要:【目的】景观研究的多学科本质规定了景观特征的分类和识别存在不同的系统和方法。【方法】为确定主要的方法策略,通过系统性综述法对国内外57篇景观特征评估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根据所应用的景观概念、客观程度以及评估过程中涉及的各类指标,划分出4种主要的评估方法类型:1)强调直观、整体地解释景观诸多方面的整体性景观特征评估法;2)揭示景观要素和属性的存在与变化梯度的生物物理景观特征评估法;3)反映景观资源及其对人的视觉舒适性影响的视觉景观特征评估法;4)探寻景观历史维度发展转变的历史景观特征评估法。【结论】4种景观特征评估方法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没有任何一种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可以适用所有目的。了解4种主要景观特征评估方法的方法学特性和优势,以评估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多种评估方法,加强优势互补,有助于实现中国景观特征评估体系和景观政策框架的构建。
关键词:景观特征评估;类型学;系统性综述;模糊聚类;景观政策
景观特征评估方法研究系统性综述框架
延伸阅读:
[1] 汪伦,张斌.景观特征评估:LCA 体系与 HLC 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8,25(5):87-92.
[2] 申佳可,陈照方,彭震伟,等.中国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的发展和展望[J].风景园林,2022,29(3):19-24.
| 黄浦江堤防工程景观化演变与型式特征
沈洁 田娜
摘要:【目的】黄浦江的堤防工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演变特征,探究黄浦江堤防工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和型式特征,对揭示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变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浦江堤防修筑历史进程为主线,基于大量文献的阅读整理,梳理水情及治水方式变化对堤防型式演变过程的影响,探讨不同时期黄浦江堤防型式的具体表现。【结果】将黄浦江堤防型式发展总结为4个阶段:堤防工程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唐宋—元明)、堤防建设的承前启后时期(清末—民国)、堤防工程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20世纪末)、堤防建设的景观化发展时期(21世纪初至今)。【结论】梳理总结历代的防洪思想方略和工程实践建设发现:黄浦江的堤防建设总体呈现出综合化与景观化趋势。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黄浦江;堤防型式;景观化演变
五代吴越塘浦圩田格局
| “远”意的经验:中国传统园林中空间深度的非稳定性体验
杜心恬 冀凤全*
摘要:【目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存在的“空间深度”的非稳定性现象,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中逐渐引发热议而备受关注。【方法】基于人的空间体验视角,采用建筑现象学的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及图像资料,分析在不同的园林空间情境中,游者是如何通过身体经验的变化扩大了对原本空间尺度的感知,形成了园林中对于“远”意的体验效果。【结果】3种园林空间类型:眼前有景、一隔两岸、无限空间,分别对应3种身体经验中“远”意效果的生成方式:意识中的情境变化、记忆的叠加与忘却、填补想象的世界。在园林体验中,意识的流动与身体的运动成为相互作用的2个力,在主体知觉形成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论】最终可以发现,以上3种对于园林“远”意的空间感知,体现的是头脑中意识运动的绵延,由此也呈现出异于西方传统透视学中的空间观念。这为中国园林设计实践、营造准则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园林文化的内涵予以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深度;身体经验;非稳定性体验;目标之景;路径
从西山到鹤步滩行进中的景象变化
延伸阅读:
[1] 赵晶,沈子晗.当代中国园林艺术输出的具身转向:基于海外中国园林视角的探析[J].风景园林,2023,30(3):48-54.
[2] 顾凯.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J].风景园林,2020,27(2):13-19.
[3] 顾凯,查婉滢.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风景园林,2019,26(3):19-24.
本期引文格式
2023/11
[1] 郑曦.城市的公园,公园的城市[J].风景园林,2023,30(11):8-9.
[2] 陈朝晖,李帅,林宛婷.首善之谋:北京西城区花园城市建设路径探索[J].风景园林,2023,30(11):21-27.
[3] 王维奇,刘晨晖,陈延菲,张云路.公园城市目标下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J].风景园林,2023,30(11):28-34.
[4] 李云超,李雄,吴岩,王忠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演变背景下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J].风景园林,2023,30(11):35-43.
[5] 陈明坤,冯黎,卢奕芸,骆小红.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J].风景园林,2023,30(11):44-50.
[6] 杨莹,刘颂.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上海市城市公园体系网络结构评价与优化路径[J].风景园林,2023,30(11):51-58.
[7] 林箐,王向荣,张诗阳,匡纬.原型的解构与重构:雄安悦容公园桃花园设计[J].风景园林,2023,30(11):59-65.
[8] VEGA landskab 事务所.斯科尔平校园里的奇妙森林:城市、森林和校园操场的互相渗透[J].风景园林,2023,30(11):66-69.
[9] 丹尼艾勒·坎纳特拉,李佳琪,蔡佳秀.基于时空矩阵图析土地覆盖演变:以中国珠江三角洲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11):70-86.
[10] 刘轶,曾琬莹,施雅蓉,王倩娜.“双碳”背景下中国风电景观的立地布局特征及类型[J].风景园林,2023,30(11):87-95.
[11] 戴菲,江佩宜,文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分析的城市生态空间碳汇能力综合提升[J].风景园林,2023,30(11):96-104.
[12] 兰强,黄瓴.高密度城区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评价: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11):105-112.
[13] 王鑫,唐孝祥,白颖,徐应锦.景观特征评估方法的分类及应用展望[J].风景园林,2023,30(11):113-120.
[14] 沈洁,田娜.黄浦江堤防工程景观化演变与型式特征[J].风景园林,2023,30(11):121-129.
[15] 杜心恬,冀凤全.“远”意的经验:中国传统园林中空间深度的非稳定性体验[J].风景园林,2023,30(11):130-136.
延伸阅读
[1] 李凌月,李雯,王兰.都市企业主义视角下工业遗产绿色更新路径及其影响:废弃铁路蜕变高线公园[J].风景园林,2021,28(1):87-92.[2] 李雷,钟继涛.政府投资审批制度下园林建设程序中的问题探讨[J].风景园林,2012,28(1):88-90.
[3] 于光宇,吴素华,黄思涵,等.从“千园之城”到“一园之城”:深圳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编制思路与实践[J].风景园林,2023,30(4):69-77.
[4] 王长松,邹文卉.想象的城市:南京诗词景观的塑造与网络结构[J].风景园林,2022,29(1):129-134.
[5] 吴潇,李鑫,赵炜.基于唐诗文本挖掘的关中地区人文景观格局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2):52-57.
[6] 奈豪斯,熊亮,坎纳特拉.三角洲适应性转型: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J].风景园林,2019,26(9):8-22.
[7] 王倩娜.新能源景观:后化石燃料时代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新领域[J].风景园林,2016,23(11):72-78.
[8] 黄昕珮,李琳.不同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概念及范畴辨析[J].风景园林,2017,24(3):123-127.
[9] 梅尔尼克,肖遥,葛韵宇.气候变化时代视角下的文化景观保护[J].风景园林,2016,23(11):79-94.
[10] 西蒙斯,李佳怿.景观和能源[J].风景园林,2016,23(11):22-40.
[11] 李正.《景观与能源: 为转型而设计》[J].风景园林,2016,23(1):14.
[12] 佛兰,阎姝伊.能源景观计划[J].风景园林,2016,23(11):41-53.
[13] 劳科曼,刘峥.利用扩展的城市代谢框架来设想未来的能源景观[J].风景园林,2016,23(11):54-71.
[14] 徐昉.碳中和背景下风能发展对景观规划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2,29(5):52-58.
[15] 徐文廷,林建群.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构成体系及类型研究[J].风景园林,2015,22(8):29-36.
[16] 贺鼎,卢丽娜,王晶,等.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景观特征识别: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9):99-106.
[17] 林轶南.英国景观特征评估体系与我国风景名胜区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2,19(1):104-108.
[18] 刘颂,董宇翔,蒋理,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优化的生态空间划定及弹性分级策略: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8):86-92.
[19] 艾昕,兰亦阳,郑曦.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益的城市生态空间区划研究: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1):82-89.
[20] 吴隽宇,张一蕾,江伟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J].风景园林,2020,27(10):57-63.
[21] 陈筝,孟钰.面向公众健康的城市公园景观体验及游憩行为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9):50-56.
[22] 李方正,宗鹏歌.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28(1):10-16.
[23] 汪伦,张斌.景观特征评估:LCA 体系与 HLC 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8,25(5):87-92.
[24] 申佳可,陈照方,彭震伟,等.中国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的发展和展望[J].风景园林,2022,29(3):19-24.
[25] 赵晶,沈子晗.当代中国园林艺术输出的具身转向:基于海外中国园林视角的探析[J].风景园林,2023,30(3):48-54.
[26] 顾凯.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J].风景园林,2020,27(2):13-19.
[27] 顾凯,查婉滢.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风景园林,2019,26(3):19-24.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11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